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杭州日报】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3-01-31 10:13:58 阅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绿水青山”指向自然资源环境,“金山银山”指向社会经济发展,其本质上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山傍水,“绿水青山”作为真实的自然存在,是人们栖息的家园。“金山银山”作为物质财富梦想,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冀。然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且富有诗意,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在这一时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依生式生态和谐阶段,即人以自然为主导的生态和谐。

在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对自然界的开发渐渐走向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自然内在联系的丰富性与客观的发展性被逐步忽视,自然界成为表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战场。对自然界的随意开采和占有,其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金山银山”堆积的同时伴随着“绿水青山”的消逝,更让人担忧的是,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使得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去平衡,人类赖以生息的“绿水青山”逐渐演变为“荒山荒水”“穷山恶水”。人与自然相处的困境中,其关系进入竞生式生态失和阶段。

在当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人类迫切需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蕴含深刻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彰显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逻辑起点。革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序与有机、稳定与平衡、协调与统一,人与自然主客体之间耦合并生,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共生式生态和谐。

从认识逻辑深刻理解生态问题与生产力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生产力发展问题。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时期,人们对物质资料的满足程度,起初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能力的大小,传统生产力内涵凸显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在生产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以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开发、过度掠夺都被视为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人类不断思考如何从“绿水青山”中获取物质资料和能量,体现了人与自然具有原初性关联,有其合理性。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代以来,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恶化,全球生态危机频发。人们在讴歌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面临着由于自身对自然界的破坏所带来的灾难和威胁,深感对自然界的过度改造和征服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必须突出和强调生产力内涵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生产力内涵的要旨在于: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以及人们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能力。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人类的理想境界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生产力的高度来理解生态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包含两个层面。其一,要正确看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将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相互运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两者互为对象,相得益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有利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二,要自觉将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随着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新,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式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应有之义。当然,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对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作用,绝不意味着单方面强调GDP的增长,而是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既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共识。

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处理好开发利用和适应保护的关系。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生态效益,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衡量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淘汰落后生产力,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先进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科学的生态观内涵是保护自然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保护自然是为了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而合理、有序、节制地开发利用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保证和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消耗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面对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我们既要发挥我国资源总量大、品类齐的优势,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高质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要十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在提高资源利用率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带来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以共同体的方式解决生态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一定关系共同体下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体。以共同体的方式关照生命个体的有机属性以及生命群体的共生共荣的特征,就必须坚持系统整体的科学方法。基于共同体的维度修缮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条通往“自然必然性王国”的可行路径,是时代的呼唤。为此,我们应牢记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传播“两山”理念倡导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将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于人类共同的努力与建设之上,参与并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合作共赢的方式,通过共同体的形式解决全球的生态问题,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享全球生态发展成果。

(作者楼天宇系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浙江科技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3/01/30/article_detail_1_20230130A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