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湖州日报】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06 11:06:51 阅读次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导向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的价值引导等功能,可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是具有普惠性、福利性的文化供给,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性环节。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导向,意味着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量足”“质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由基本“覆盖”阶段逐步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服务内容少、形式单一、产品单一、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缺乏或使用不便利、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谷场、塘边等的文化功能日渐衰落农村现代公共文化空间在管理机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其二,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碎片化、供给形式和供给方式跟不上需求的变化,农民群众文化参与积极性不够,导致公共文化供给有效性不足,供需不平衡。其三,农村地区正处在传统文化活动日渐失落,现代文化活动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过渡阶段。因此,当前核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二是推动农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塑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公共空间,提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公共文化产品。安吉县双一村为例,该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是部分朱熹后裔地。村里将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朱氏宗祠修复,并改造成村文化礼堂定期在此将男女老少聚集一堂,诵读家风家训,延续乡村文化。同时也会开展各种类型的现代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掌握需求动态,提供多样化选择,实现精准对接,增加有效供给。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具有复杂性。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农村,与偏远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偏好不一样,文化传统不同的乡村、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偏好也不相同。例如,安吉县鄣吴村自古重视耕读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家乡有着优良的艺术传统。即将完工的鄣吴乡村美术馆,包含了书画、篆刻、非遗三大展陈区和名人创作区,这里将成为文艺专家的交流平台、青少年文艺家的成长平台和乡村文学艺术产业的培育平台。

寻求多方合作、优化供给方式、创新供给形式。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社会需要,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量”与“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文化产品是当下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合作、评价科学、监督到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并且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联通供需信息;通过线上线下、规模不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文化供给,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

打通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通道,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当前,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均衡化不够,总的来说,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产品多,质量高。打通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通道,实现产品设施共享,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量”与“质”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重视农民的需求,多考虑其福利性,少考虑一些经济效益,毕竟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的保障,还意味着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增强。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突出“文化铸人”的功能,为满足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优化公共文化生态、强化文化认同、进行社会价值整合提供保障。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引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意味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上下功夫,将其融入教育、精神文化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改造农民群众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力量引导、教育和规范民众的行为,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强化政治认同,从而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

二是引导农民群众在精神满足中提高价值判断、思维水平和审美情趣。断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否富裕,主要是看人们的内在精神生活是否充实,精神境界是否更高,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否更高。这就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所供给的精神产品必须积极向上文化活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提高价值判断,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自觉的精神追求。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得以连绵不绝、向前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时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中,既能够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又帮助广大农民站稳中华文化立场,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林媛红  黎伟盛  张君辉

http://szb.hz66.com/hzrb/html/2022-12/05/content_117515_15572540.htm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