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描述和期待,了解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这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基于这一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通过半年多的努力,经过了前后四轮调查,调查了近2万人,了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美好生活满足程度的体验。
本次研究采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开放的方式了解民众如何理解“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研究基于4千多人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憧憬获得有效词汇近2千个,然后选取排名前100的高频词作为分析材料,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采用聚类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编制了美好生活的测量工具,再进行8千多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体验的结构和特点。
一、人民群众理解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概念内涵的理解较为一致。“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联想词频最高的10个词分别是:幸福、快乐、健康、和谐、美满、开心、美好、自由、富裕和家庭。对前100个高频词分类和聚类分析发现,人民群众理解的“美好生活”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包括个人物质层面、家庭关系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个人物质层面的词汇包括:有车、有房、财富、富有等和经济有关的内容,也包括阳光、绿色、环保等和环境有关的内容。家庭关系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团圆、温馨、恩爱、亲情、爱情、陪伴等内容,以及事业、工作和理想等内容。国家社会层面的高频词汇包括:稳定、小康、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公平、和平、社会保障、安全、丰衣足食等。这些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内容。
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总体较好,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很高
本研究除了了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外,还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编制了测量美好生活的量表,目的是建构一把衡量美好生活的量尺,进行不同群体和不同时段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测量和比较。美好生活的量表分为两个,一个是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理想观念的、美好生活“应然”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量表”;另一个是对目前生活状况评价的、美好生活“实然”层面的“美好生活体验量表”。这两个量表可以衡量民众对美好生活“应然”和“实然”的差异,作为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衡量。
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总体较好。具体来说,在个人物质层面,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得分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占67.2%;在家庭关系层面,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得分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合计约为83%;在国家社会层面,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得分在中等及以上的比例合计约为84.2%。调查也发现,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体验”相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分更高,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在个人物质层面上,被调查者在“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中11点量表计分上,选择10—11分的比例达到了35.6%,选择中等及以上的比例占84.4%;在家庭关系维度层面,被调查者在“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选择10—11分的比例达到了54%,选择中等及以上的比例占90.7%;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在“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选择10—11分的比例达到了53.0%,选择中等及以上的比例占90.1%。
三、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总体满足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为了便于比较,把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和“美好生活需要量表”的得分都转换为7点量表,也就是得分取值最小为1,最大为7。整体上,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介于4.24和5.42之间;而人民群众在“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介于5.56和6.27之间。人民群众对于家庭关系和国家社会层面的需要高于个人物质层面,具体说来,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上国家社会、个人物质和家庭关系三个层面的得分分别为5.02、4.43、5.06,在“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国家社会、个人物质和家庭关系三个层面的得分分别为6.15、5.81、6.16;三个层面上“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和“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之间的差值分别为1.13、1.38和1.10,在个人物质层面的差距最大,在家庭关系层面差距最小。
四、人民群众当前生活体验与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相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美好生活需要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同时调查了美好生活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研究发现,美好生活体验、美好生活需要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好生活体验量表”中个人物质、家庭关系和国家社会三个层面与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都有较高的相关,“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中个人物质、家庭关系和国家社会三个层面与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程度明显低于“美好生活体验量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中,国家社会维度与获得感和安全感的相关最高,分别达到了0.763和0.76;个人物质维度与幸福感相关最高,达到了0.759;家庭关系维度与获得感相关最高,相关系数为0.683。“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中,国家与社会维度、家庭关系维度和个人物质维度均与获得感相关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55和0.408。
五、不同群体中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生活现状的评价存在差异
不同群体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和“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发现,女性的美好生活体验得分高于男性,同时,在美好生活需要上的得分也高于男性。在美好生活体验上,中老年群体得分较为稳定,处于中等程度,青年群体在不同方面的得分起伏比较大;而在美好生活需要上,年纪越大需要越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民众在美好生活体验和美好生活需要上存在着较小的差异,在不同维度中,基本呈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美好生活体验越高的趋势。在美好生活体验上呈现出收入越高的群体美好生活体验的得分越高的趋势;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个人物质维度上呈现出收入越高需求越高的特点;低收入群体则在国家社会维度上要求更高。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域比较上,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体验较高,美好生活需要也更高。
本研究关注了新媒体对于美好生活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民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通过拍摄短视频分享美好生活体验的民众具有更加积极和正面的自我概念,有更高的幸福感。
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建议
首先,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全方位的,不仅有个人物质层面,还有家庭关系、国家社会层面。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考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理解,首先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需要,除了关注民生的需要外,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也是人民群众重要的需要,要在社会治理中努力营造美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其次,人民群众目前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体验总体较好,但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仍然很高,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需要满足之间的距离,尤其是个人物质层面,差距相对较大。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群众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各部门协力合作,补齐短板,挖掘内在发展潜力,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提高。
第三,美好生活体验和美好生活需要与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都密切相关,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可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美好生活体验的国家社会层面呈现高相关,在政府工作中,更应重视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国家社会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安全感,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要重点关注那些美好生活需要体验低的群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理解,首先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需要,除了关注民生需要外,还要关注家庭关系和社会环境需要,满足民众高品质、高质量、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五,要重视新媒体对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重视对于美好生活体验的传播作用,满足那些积极健康的生活需要。过上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存在差异,在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在引导和传播美好生活理念和美好生活方式上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休闲和娱乐活动,要鼓励短视频平台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努力打造美好生活内容生态链,通过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引导积极的美好生活时尚和美好生活方式。提供人民群众个人美好生活体验分享和传播的平台,营造美好生活氛围和社会环境,落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来源: 《红旗文稿》2019/16